资讯难看就是难看!
首页资讯头条难看就是难看!

难看就是难看!

姜文新片《你行!你上!》这个标题就给人一种多年前网络上流行的景涛咆哮体之感,俩字一顿还来个感叹号,四个字两个标点已经足够令人震耳欲聋。

而全片确实也是这个感觉,没完没了的高密度大嗓门。看完的感觉就是莫言的一部小说名:生死疲劳。——我明明还活着,但是看电影看得好想死,每一分钟都疲劳得不得了。

一部显而易见不好看的电影,网络上充斥着“隐喻”“解读”等等吹捧之词。

但我只想说,它这片子,本身就是很难看啊!


《你行!你上!》是郎朗父子的传记片。众所周知,郎朗从小练琴,他的父亲郎国任全职陪伴,父子俩的生命紧紧捆绑在一起。郎国任曾任多个郎朗关联公司的法人,到现在还是“青岛朗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法人。


(△郎朗和郎国任)

就算现在先抛开原型,就只看一个“上阵父子兵升级打怪走上世界巅峰”的设置。这种哪怕是拍爽文也得有爽文的基本法吧,你得设置一下困难再克服困难吧,你得有矛盾有冲突有起承转合先吊一下观众的胃口然后再往观众笑点哭点上一拍这才爽得个通体舒畅吧?《你行!你上!》根本不讲基本法,父亲郎国任(姜文饰)永远是对的,只要他定的目标就绝对是超越所有音乐家认知的正确,只要他想干的事摁着儿子干就能干成。所有的波折都不算波折,所有的争执都不算争执,全都没头没尾没什么需要解决的。父亲一发狠,只用意志品质和主观能动性,事情就骤然顺利起来。

而姜文操着一口怪异的硬努的东北话,整个人就是超雄爆炸的状态,看到他撂狠话只想给他发射一个吴京看谁吵吵得过谁,看谁狠得过谁。


请问,这样的电影,能好看吗?

再说这个电影最重要的问题:怎么拍郎朗爸爸。

郎朗父子的故事这几年一直在微博引发议论,讨论的焦点是,郎国任对于孩子的严厉要求,是否已经构成家暴和精神虐待?

简单介绍一下原著和真实的郎朗父子。

《你行!你上!》改编自一本郎朗传记《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这本书由美国传记作者David Ritz记录郎朗口述而成,所以翻开会感受到一种奇怪的翻译腔。但也恰恰是这样一种记录和转述,使得这本传记的视角与中国人习惯的“严父教育”或“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同,详细记录了郎朗本人在童年与母亲分离、被父亲逼迫练琴的精神状态和父子冲突。

最关键的一个章节名为:羞辱。

郎朗和父亲郎国任离开故乡沈阳,远赴沙尘暴满天的北京学习钢琴。被北京一位钢琴老师放弃后,郎朗能只能在给学校合唱团伴奏时得到肯定和快乐。而郎国任对他在学校合唱团排练而晚归耽误放学后练琴极为愤怒,让郎朗去死,逼他吞抗生素,逼他跳楼。而郎朗不愿意去死,极力挣扎后才得以逃离。这场冲突直接导致郎朗自我伤害,用手砸墙,伤害作为琴童最需要珍视的自己的双手,因为他要反抗父亲的意志,让父亲无法再逼迫他弹琴。

这段很长但是我还是想贴过来,郎朗是“天才”,否则不会小小年纪就有沈阳最好的钢琴老师建议他即刻赴京。而父亲残暴的精神虐待一度摧毁了郎朗弹琴的愿望。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拍郎朗父子,绕不开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父亲?他用三十年陪伴郎朗,一路带着他从沈阳到北京再到柯蒂斯学琴。而同时他是一个殴打和精神虐待过孩子的“狼爸”。

《你行!你上!》选择的解题思路是——这是一部属于“狼爸”的大爹正传。郎朗是父亲的一个道具,郎朗究竟是谁,爱不爱钢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郎朗的爸爸从在B超里见到孩子就决定让他做钢琴家,从此以后每个决定都是对的,郎朗爸爸的意志坚定于是战无不胜,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主题。最后还要说一下郎朗爸爸从郎朗出生就长瘤了,这可是父爱如山啊。


(△姜文你不如直接找郎爸写的那本拍吧)

《你行!你上!》的第一个场景选择了“郎朗和父亲爆发争吵,郎朗自我伤害”。看到电影这么起头的我甚至对姜文抱了一丝不切实际的期待,他竟然能选中这个场景。

然而,电影还原出细节和郎朗的口述回忆完全不同。电影省略了郎朗父亲对郎朗花样百出的羞辱和贬低,直接简化为“父子矛盾”,郎朗自己说要死然后要去跳楼(郎朗口述中是父亲逼他去死他不愿意,逃走后开始以手锤墙),是郎朗父亲一脚绊住了儿子,但这一绊直接导致儿子坠楼,又是父亲的大手抓住了儿子,直到他把儿子拽回来。

这个拍法简直恐怖。明明郎朗的视角里有来自父亲的伤害,但伤害被淡化甚至仅仅被描述为“吵架”。(请注意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被描述为“双方对立”本身就是一种罔顾事实和对弱势群体处境的漠视。)此外父亲连救孩子都变成绊了孩子一脚导致孩子坠楼,又拍摄了一个离奇的“把坠楼的孩子徒手救上来”的场面。

这所有的动作连在一起只能指向一个解释:父亲和儿子争吵,情绪冲突罢了。是儿子想自杀(不符合事实,是父亲逼儿子死),但父亲救了他。就算父亲救他的过程里差点害儿子死了(真的忍不住想起一些爸爸带娃孩子多不安全的故事),那父亲也是好父亲,他救回来了,他可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啊!!

父子争执只出现两次。第一次争执(就是电影中儿子跳楼剧情后)以郎朗要求父亲郎国任不再发脾气而告终,马丽扮演的母亲周秀兰也是这样要求郎国任,但电影里的郎国任(姜文)用一种极其微笑的敷衍答应了,后续剧情也没有出现“父亲变了”或“父亲没变郎朗依然痛苦”。——我只能认为电影的意思就是,父亲的脾气不用改。

第二次争执剧情在郎朗成年后郎国任陪他去美国留学,跟同学在一起说笑时,开始拒绝父亲的要求,郎国任离家出走,但在郎朗最危急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喊爸爸,郎国任忽然就神兵天降地出现了。电影以一种极为魔幻的拍法让郎朗飞到替补演奏的座位上,开启了1999年17岁的郎朗那一次石破天惊的替补演出。

(注:1999年郎朗在拉维尼亚户外音乐节上代替身体欠佳的安德烈·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登场,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听众全体起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消息很快传遍了古典音乐界,美国其他四大交响乐团,纽约、波士顿、费城、克利夫兰,都向郎朗发出了邀请。)

所以,父子争执都拍成了“不了了之,黑不提白不提”,但郎爸一定会神兵天降让儿子知道谁才是永远的爹。


除了姜文扮演的郎朗爸爸,其他角色一律工具人。

马丽扮演郎朗的母亲周秀兰。我现在已经心疼马丽了,从《第二十条》到《抓娃娃》再到《你行!你上!》,她总是在爹味故事里以女性的本能去扮演一个母亲,她可以演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担忧,但她要么被故事污名化为不理智的(《第二十条》),要么被故事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创作者难以“看到”母亲。《抓娃娃》和《你行!你上!》都是浓墨重彩书写父亲把教子当做了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野心,母亲在一旁的担忧和为孩子同抚慰原本是仅有的人性一笔,但母亲,根本没有戏份。

然而真实的郎朗母亲在他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尽管郎国任在郎朗幼年单方面决定辞职全职陪孩子甚至没有跟孩子商量。但郎朗在跟母亲分离的时间里一直在思念她。郎朗曾这样回忆:“在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里,我都在不断地哭喊着寻找母亲。”在郎朗痛苦的时刻,他也是最需要妈妈。


电影中的钢琴老师们大致对应了郎朗一路上碰到的关键人物,但陈述原型似乎已经不重要。本片剧情里,郎朗考上音乐学院附中后,所有男老师都被塑造成要来跟郎国任(姜文)争夺爹权的人,每个男老师都认为自己才决定了或即将决定郎朗的成功,郎国任必须对郎朗放手给自己管理。但每一次郎国任都不肯对儿子放手,继而把儿子推向了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并在这个过程里连洋人都战胜了,洋人都是错的,爹才是对的。



郎朗小演员倒是都选得挺好,都是圆脸微胖弹琴表情丰富,但是郎朗这个角色本身面目模糊,看不出他是不是喜欢弹琴和艺术,也看不出从琴童到钢琴家的人生苦乐都在何处。


有些讽刺的是,即便按大爹姜文美化了爹的思路拍出来的情节,这个爹,也非常可怕。电影里说郎国任所在的民乐团解散了,所以整个民乐团的老哥们都要求他把儿子培养成伟大的钢琴家。不是,你们这些爹,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自己失意的人生,都要压在孩子身上,这不吓人吗?


于是《你行!你上!》把弹钢琴拍成了武林争霸,钢琴被拍成了一种炫技的神功,郎朗本人和钢琴的连接都变得次要。郎朗当然是天才,但天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是,热爱。

郎朗的回忆里,他幼年得到一台钢琴之后就主动把这当做自己的玩具。在郎朗被父亲逼着去死而主动放弃弹琴的那段回忆里,上小学的郎朗已经开始为不弹琴而痛苦,他是喜欢钢琴的。他重拾钢琴也跟父亲的意志力量没有关系,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楼下的水果摊贩(电影里由雷佳音扮演,人物原型郎朗叫他“二叔”)劝解了他,嫌他弹琴吵闹的邻居也承认这琴声很美妙。——如果没有“二叔”这个偶尔的因素,郎朗这个天才已经被郎国任的精神虐待摧毁了。

正视郎朗的天分就要正视父亲对他的虐待。否则“郎国任也虐待过郎朗所以我逼迫孩子定能制造天才”的这种错误逻辑就会流传。

另外,关于郎朗父子的故事其实有个疑问是,郎朗恨父亲吗?从现实结果来看是不恨的。郎国任一直活跃在郎朗的事业里,2006年甚至出面回应郎朗和刘亦菲绯闻称“只有皇家女才配得上我儿子”引发轩然大波。刘亦菲称不认识郎朗。饶是如此,郎国任始终是郎朗公司的法人,一直到2014年还在发微博宣传郎朗。


郎朗和父亲究竟是怎么和解的,是靠成功与名利当做解药,还是父子之间生命捆绑后实际上无法分开(郎朗口述中也承认过不能离开父亲生活),又或者是在郎朗内心深处没有忘记过那个父亲让他去死的时刻?

这些素材,这些问题,当然值得拍。但姜文不需要。

谁都看得出来《你行!你上!》实际上不想拍郎朗父子。网络上充斥着对这部电影明喻暗喻明涵内涵的解读,姜文过去的名台词“为了这口醋包的饺子”被反复引用,说这回电影全是醋。

我的疑问是就算你要搞这个隐喻那个内涵,那能不能先把表面故事做得通顺正常好看?《红楼梦》再怎么解读,那它明面上的故事本身也是引人入胜的。

看多了网上的“姜文电影深度解析”,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浪姐总决赛,赵雅芝叶童比了个心。芝粉说这是赵雅芝人美心善,童粉说这是营业罢了,嗑CP的说这是发糖了,质疑叶童拆CP的说,这意思是赵雅芝质问叶童“你的良心在哪里”。我们这些路人:啊?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想解读,从鸡毛蒜皮到宇宙运转,天地间一切都能解读出你想要的,我看粉丝打架都知道这个道理了!

如果觉得电影里姜文这个爹这么正确,那为什么要弹钢琴啊,为什么不跟着爹拉二胡啊,爹才是对的,传统才是对的,洋人都是错的,那应该把钢琴砸了啊,那应该瞧不起卡内基音乐厅啊,那应该从洋人的柯蒂斯退学啊!咱就拉二胡!

这么想喝醋的,就直接来行不行,镇江知名品牌有10毫升一支的小包装精品醋,好这口可以直接喝一支!或者每天喝点苹果醋也行,根本不用饺子,免得嚯嚯饺子!

一个爹都让上小学的孩子去自杀了,姜文拍出来是爹的胜利,是意志品质永远赢的“大爹之道”。按这个方向不断放大解读,或者说是姜文的意图也没错。

但这电影,真的很难看。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
冲啊,暑期档最大黑马出现了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