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戏台」真的好看吗?
首页资讯头条「戏台」真的好看吗?

「戏台」真的好看吗?

戏台

电影《戏台》有多好看



好看。

《戏台》真好看。

华语院线片可算是来了个高级货。

它确有硬伤。比如那些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的荤段子。比如演员稍显舞台剧的表演方式。

但纵向对比近些年的喜剧电影,我仍坚持认为,它可能是近几年最好的华语喜剧之一。

《戏台》改编自老爷子的同名话剧,2015年首演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演出过几百场,某瓣评分高达9.0,可谓久经观众考验。

所以看之前我其实就给了蛮高的心理预期,可没想到,影片水准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期待。


单说表演层面,两字,享受。一个个老把式的台词、腔调,只是听着他们说话,不必细品内容,都会觉得有滋有味,生出一种这才是看戏,这才是表演的畅快。

再到剧本层面,我只想用四个字形容,高级喜剧。

不低俗,不刻意,以荒诞的故事和尖锐的讽刺,让观众在捧腹之余,感到阵阵悲凉,继而引发对时代与人性的长久思考。

故事发生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北京城三天两头换掌权的军阀头子,今儿黄大帅是“皇上”,明儿绿大帅就成了魁首。


《戏台》的故事,就从又一个洪大帅进城当了头说起。这位泥腿子出身的大帅,进了城看哪哪都新鲜,尤其到了梨园后,更是兴致大发。

大帅想看戏,今晚就得看,包场看。

管你什么票卖空了,什么角儿身体不适,不行,天大地大,大帅最大,大帅想看戏,就必须看到戏。大帅在梨园和一送包子的老乡相见恨晚,觉得这老乡唱的好,点名要看他演西楚霸王。

好,就今晚,就这个老乡,演西楚霸王。

那原本的霸王,京城的名角儿怎么办?那位爷心气可不低。现在这真假两霸王,怎么弄?


一个乌龙做包袱还不够。再往下看。

老乡也就只会哼两句,其实他连登台亮相都弄不明白,那怎么了?连京剧的声韵都拿不准,那又怎么了?大帅说他好,他就是好。大帅说他是角儿,他就是角儿。

等到大帅听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霸王项羽竟然要自刎乌江?什么?!这还得了?大帅不同意!这戏谁编的?给我抓出来杀了!项羽不许死,本大帅还要他东山再起!要让刘邦上吊!

荒诞吗?太荒诞了。

但有人敢忤逆吗?没有。大帅手里的枪,不答应。

整部电影,让观众看着大帅用暴力与权力肆意扭曲规则,在感到荒诞与讽刺的同时,又会产生深深的悲凉。

一个送包子的突然就被大帅点名演楚霸王,有人下跪、有人隐忍,更多人在违心叫好,这够荒诞,更体现了权力碾压下的集体失语,这种失语恰是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悲凉的根源。


班主为了保住戏班,点头哈腰步步退让,一辈子的体面碎了一地。名角儿凤老板为了大家伙,陪着不着四六的假霸王搭戏,把所有委屈咽进肚子里。包括在场的所有票友,看着台上不懂行的假霸王,听着大帅喊忒好了,谁敢不应和?

艺术有艺术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可在权力面前,一切规则都能被随意撕碎、篡改。

“讲道理”没用,“守规矩”成了笑话。

这哪里是梨园的困境?分明是强权之下,所有普通人的共同处境。而当观众目睹这一切,陷入阵阵唏嘘之时,老爷子用一场戏,让观众看到了什么是真霸王,什么是他的坚持,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呐喊。

我突然想起2014年,老爷子和易立竞在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易立竞问起他这么些年的抗争,有意义吗?老爷子回了一句,“必须有人要说,否则的话,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后人)看我们今天祖先是这么生存的,他们会愤怒,他愤怒不是强权,而是愤怒每一个接受强权的人。我的后代一定会为我丢脸,所以我争取不要让后人嘲笑我。”


就在这次采访后的第二年,话剧《戏台》问世。十年后,老爷子又通过电影《戏台》,借人物之口,让观众明白:这个世界应该是有规矩的世界。

影片最后,真霸王顶着枪管,带着戏班子愣是要好好唱完这出霸王别姬,何尝不是在用艺术尊严对抗时代的荒诞,何尝不是在告诉众人,规矩就是规矩。

老爷子守住了喜剧该有的体面,让人笑出声,更让人在散场后,对着漆黑的银幕想再多待一会儿。

不过,其实这并不是《戏台》最触动我的点。

对《戏台》,我最惊讶的是它对历史更迭下百姓命运的揭露。

影片以老百姓聊天喝茶吃包子为切入点,最后又以老百姓喝茶吃包子为结束。黄渤扮演的送包子小二,开始是送包子的,结局还是送包子的。


哪怕这期间,经历了这大帅,那大帅,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化。包括陈大愚扮演的教化处处长,甭管谁攻进了城,当了头儿,他的位置是不变的。

换句话说,只要百姓们有戏看,有茶喝,有包子吃,有活头,他们可不管统领的到底是谁。

这层意思,再加上又是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老舍先生的《茶馆》。

和《茶馆》中的百姓一样,《戏台》中的人们,对统治者是谁的认知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麻木的。他们的注意力,永远被最具体的生存问题牵引。

统治者像走马灯一样换,但老百姓的生存逻辑从未变过,谁能让他们锅里有米、身上有衣,他们就默认谁的统治。


中国百姓从来不是天生顺民,也不是天生的叛逆者。他们的政治态度,始终被生存需求校准。只要能让百姓“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他们就会默默纳税、安分守己,管你是鞑子大清,还是民国军阀。

对政权而言,最硬的合法性,不是玉玺,不是黄袍,更不是手里的枪杆子,而是百姓灶台上的烟火,身上的衣裳,以及脸上那一点点能活下去的安稳。

《戏台》隐晦地让观众看到,腐朽旧社会里,国将不国时代下,老百姓被基本生存需求牵着鼻子的悲叹。什么这帅那帅,都不如一口包子来得帅。

很有味道,很能咂摸,陈佩斯,有东西。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7 位还没拥有个人电影的复仇者联盟成员:明明很能打,却总当配角
下一篇
《长安的荔枝》破4亿,马伯庸影视版图再度扩容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