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都去看《南京照相馆》吧
首页资讯头条都去看《南京照相馆》吧

都去看《南京照相馆》吧

上映五天后,《南京照相馆》在猫眼的预测已达到32亿。

要知道,影片刚上映那天,预测票房仅为13亿。

预测迅速攀升,靠的是过硬的口碑。

观影前,我有些忐忑。这个题材,我怕年轻的申奥导演拍不好。但结果让我松了口气,他交出了堪称完美的答卷。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配得上32亿票房,我甚至觉得,它应该比预测票房更卖座些才好,因为它值得被更多中国观众看到。

千万别觉得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着那段历史,没有这样的电影来用足够有真实感的影像和故事来带我们回到1937年冬天的南京,一定会有人觉得三十万只是数字,一定会有人把“勿忘国耻”只当做口号。


历史书里的几行字,一定比不上一部好电影来得更直观更真切,这就是《南京照相馆》的价值。

《南京照相馆》赢在了起点,创作者找到了绝佳的切入点。

影片一开始,就用一组非常巧妙的剪辑直击主题。

摄影师拍照按下快门,同时日军在开枪扣动扳机。

暴行发生的同时,也被记录了下来。

日寇在施加暴行,相机在记录真相,这是同步完成的,这也告诉我们,电影拍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真相需要被记录,历史需要被铭记。


影片的主线故事,都发生在吉祥照相馆里,邮差阿昌阴差阳错为求活命帮日军摄影师伊藤洗照片,遇到了躲起来的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人,演员毓秀也在照相馆里暂时居住,于是,这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开始抱团取暖,想办法在巨大的危机下生存。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帮日本人洗照片是助纣为虐,照片拍下的,是暴行下国人的惨状,是日军残忍的罪行,他们希望能将真相留存下来,让外界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

影片中,老金想到了办法,他将记录了日军屠杀行径的照片底片,与之前生活在南京的老百姓拍的日常照片底片替换,最终把照片带了出去,留下了日军犯下兽行的证据。

故事很简单,但导演拍出了雷霆万钧的力量,我们能切身地感受到每个角色面对的死亡威胁,没有人不怕死,当眼前出现的是生灵涂炭时,每个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阿昌如此,老金如此,毓秀也是如此。


用小人物的故事书写大历史的伤痛,并不少见,但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呈现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小人物,《南京照相馆》做到了,在这出群像戏里,人物个个都有生命,这是历史真相赋予他们的,也是导演编剧演员用诚意书写出来的,不管是老金洗相片时吟唱的童谣,还是阿昌特意为毓秀洗的剧组照片,都让观众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怀。


让我们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这样,才更让我们对那场灾难感到悲愤,他们已经如此努力地想要活下来,却依然无法与命运相抗,小人物的悲剧,是大历史伤痛的注脚,正是这样鲜活的小人物故事,才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日军犯下的暴行有多么罪孽深重。

全片拍得最好的一场戏,是日军摄影师伊藤的破防时刻。

当伊藤知道自己拍下的底片都流出到了外界,被世界各地的媒体发表时,他近乎疯狂地寻找,却发现底片被换掉,那场戏,一个个老百姓曾幸福平静生活的过往被呈现,他们留在照相馆里的岁月静好,与生灵涂炭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触目惊心,也震撼不已。


那些“不被许可”的照片,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复原证据,而真正不被许可的,永远是泯灭人性的暴行,是死不认错的傲慢与无耻。

创作者对于伊藤这个角色的态度,是全片最让我想称赞的地方。

可以说,《南京照相馆》好就好在导演没有试图去刻画日本军人也有善良一面。人有复杂性不假,但拍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非得去给日寇找补,非得说他们也是人,杀人的时候也不忍,没必要,甚至贱得慌。


这就不得不提陆川导演那部《南京!南京!》。

在《南京照相馆》之前,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南京!南京!》。

在我看来,《南京!南京!》不是烂片,但它是部坏电影,比起陆川后来拍过的许多烂片,这部质量并不算烂的坏电影,或许还要更糟糕一些。


陆川拍《南京!南京!》时曾说自己要”去符号化”,还原历史真相。所谓“去符号化”,陆川的解释是:

“我们过去更多是在哭诉屠杀的事实,我们习惯于把日本兵塑造成魔鬼,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被符号化了。但如果一直把他们当作妖魔去描述,一味去哭诉,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会真正认同这种仇恨的情感?”

也就是说,陆川要拍出日本兵魔鬼之外的一面,即“人”的一面。

电影确实如此呈现。《南京!南京!》是部有诸多视角的群像电影,而其中占据叙事比重最多的角色,正是日本士兵角川。

《南京!南京!》中用了大量的细节去塑造角川身上的“人性”。


我只提一处印象很深的细节。当影片四十分钟处日寇对我方军民进行大规模屠杀之时,导演的第一反应是给了角川一个特写,特写中角川眼含泪光,泫然欲泣,不像是施害者,倒更像是受害者的一员。

陆川似乎是想借角川这个角色告诉观众,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兵里也存在有良心的人。

就电影技法而言,陆川对角川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几乎可以让观众与之共情,但我用“几乎”,是因为作为中国观众,我无法与一个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共情。

电影有版海报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可以宽恕,但绝不能遗忘。


可笑。谁给你的资格来宽恕呢?你是在替谁宽恕呢?那30万亡魂能宽恕吗?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士兵又愿意接受这样的宽恕吗?

中国观众看了这样的电影,不好共情,只觉得别扭。

《南京照相馆》就好太多了。

伊藤乍一看温文尔雅,但导演还是把他的兽性展露无疑。日本军官把“仁义礼智信”裱起来挂在墙上,却一个也做不到,不但对无辜百姓施加了暴行,在战后还拒不承认,如果不是铁证如山,他们恐怕还会死不认账。


这就是他们的真面目。

这么拍,是“符号化”吗?

一点儿也不。日本兵没符号化,他们伪善、懦弱、残暴,被塑造得很饱满,是有层次感的恶魔。中国人更没符号化,毓秀从开头学日语到结尾拍行刑有完整的成长,阿昌从只想苟活到慨然赴死的转变也让人信服。


还没去影院看的朋友,都去看看《南京照相馆》吧,终于有电影拍好了那段历史,就值得被更多中国观众看到。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
《南京照相馆》预测票房翻倍,暑期档的转折点终于来了

评论

共 0 条评论